會有這篇文章,有一部分是來自上周在寫完 Founders Fund 內容策略的延伸。另個則是剛好前陣子收到一封來自大學關於寫作的演講訊息,希望請我分享寫作。
這也讓我開始想,關於寫作有哪些是我知道的事,畢竟也寫了一段時間,如果把斷斷續續有在寫部落格的時間加進來的話,大概也有十年。
這期就來寫下那些關於寫作我知道的事。不能算是寫作技巧指南,更多是關於如何維持創作動機、如何保持好奇心,以及如何跨越恐懼持續下去等的思考。
這期內容會有:
寫作或許可以是技術,但也不僅僅是技術
創作的內在動機、外在動機
如何維持內在動機:致力獲得需要付出努力的獎勵🔒
如何保持好奇心:fire together, wire together🔒
靈感總有天會溜走,那就現在好好善用它吧🔒
注意力決定了品味🔒
結語:跨越恐懼🔒
喜歡這期的內容,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《VK科技閱讀時間》,祝你今天一切順利~
寫作可以教嗎?(放心,我沒有要開寫作課程)
或許可以,寫作總是有些方法可以參考、練習寫得更好。
印象中在開始第一份工作時,已經寫一段時間的科普文章,自認應該算寫得還不錯(吧),但主管並沒有很滿意,跟我說了一些如何寫會更好的方法,到目前都還蠻受用的一點是:主題句。文章中的每個段落,都應該要有主題句,能夠說明這一整段的概念,接著才開始舉例和論證等。
這可能是唯一我能夠提供讀者關於寫作有用的資訊。隨著寫作的時間越長,慢慢地會嘗試各種覺得不錯或適用的寫作方法,最後找到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。
影響我寫作最多的一本書,那肯定是《非虛構寫作指南》,有一陣子我每天上班前都會翻這本書,很大程度幫助我在寫作變得更加簡潔和精準。
偶爾會被問到寫作有什麼方法嗎?能想像我的答案可能不是對方期待的。大多數我常用的方法,都是在《非虛構寫作指南》和工作中學會的。
對我而言,寫作更多時候變得很像游泳的技能一樣,是個很難用言語描述的行為。很難拆解之中的每個步驟,如何找到想寫的題目、如何把一家公司寫成一篇 1-2 萬的文章,之中要如何架構文章、主題之間如何連起來等等的問題。
程序性記憶(procedural memory)是種關於技術、過程、或「如何做」的記憶。你太習慣這一切的動作,越不容易用言語的方式描述出該如何做到這些行為。
當你進到水中,會不假思索開始完成自由式需要的動作,讓自己往前進;開車也是,很難光是用靠著言語就學會這些事。
看到這裡你可能想,等等這位作者還不分享一些有用的資訊嗎?來了。
當對一個題目有點興趣時,我會想各種和題目相關的問題,有些可能有解答、有些可能沒有,當沉浸在這些內容的時間越久時,在腦中會排列組合成一個我可以理解的內容,然後就能夠把它寫出來。
這也是為什麼之前說一篇文章通常是由 6-8 個問題組成的,原因正是如此。我不是很確定這方法能否適用在其他人中,或許多練習幾次,會慢慢抓到竅門。
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
那些真正讓人想寫的、感興趣的,大概是難以被教的或複製的。而這也是我認為寫到現在最困難的是:如何維持內在動機。為什麼想要繼續寫下去?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除了擅長之外,還有什麼嗎?
很多時候寫得好,可能是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帶來的結果,但要如何維持想要寫的動機是我認為更重要的。
每次在想這問題時,腦中就會想到經典的心理學實驗。
1973 年,Mark Lepper 和 David Greene 觀察了一群平時就很喜歡畫畫的幼兒園小朋友,把他們分成三組:
第一組,事先告訴孩子們畫畫會得到漂亮證書
第二組,畫完後突然給獎勵,但事前沒告知
第三組,完全沒有獎勵
幾週後,移除所有獎勵時,第一組「預期獎勵」的孩子對畫畫的興趣大幅下降,自由時間很少選擇畫畫;而其他兩組孩子仍然保持對畫畫的熱愛。
當孩子們被告知「畫畫可以得到獎勵」時,他們的大腦將畫畫重新歸因:從「我畫畫是因為我喜歡畫畫」變成「我畫畫是為了得到證書」。一旦外在獎勵消失,內在動機也會有所減損。
這實驗的結論倒也不是說外在動機不重要。我更傾向認為內在動機像是引擎、外在動機像是燃料。人會持續做某個行為除了有本身的內在動機,也會有一部分來自外在動機的回饋。
舉例來說,多少我們可能都有過出於興趣、好奇心或享受過程而從事某件事,因為行為本身就是獎勵,從中會感受到這件事本身帶來的樂趣、滿足感/成就感,或是自我實現,這通常是內在動機能帶來更持久的動力和更高的滿足感。
但如果一件事如果只靠熱情燃燒下去,大概無法做得長久。這時就需要外在動機,也就是人通常是為了獲得獎勵(金錢、讚美、獎品等)、避免懲罰或負面後果,或是滿足社會期待或壓力而去做一件事。
比如說:為了薪水而工作、為了讚數而發文等等,因為有這些正面回饋、附帶價值的獎勵,會讓人想要再繼續做更多一點,無論是獲得獎勵,或是避免處罰都在增強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在寫作或是創作過程中,總是會出現外在動機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的情況。舉例來說,可能寫了一篇覺得還不錯的文章、做了一集還不錯聽的 Podcast 等,但看到的數字和你預期不同時,總會有點小失落。
如何盡可能不讓外在動機影響內在動機?數字就像雙面刃,表現好會給你更多動力做一件事,但表現差總會影響你想做這件事的動機。後來我的解法是盡可能讓獎勵是我能掌控的,聽起來可能有點難做到,比上集在說故事上更進步、從做一期中獲得新想法等。
或者可以換個問題問問自己「即便沒有人看你還會寫/做下去嗎?」,讓你可以持續下去的原因,大概就是你的內在動機。
要如何維持內在動機,而不被外在動機影響或減損?《神經可塑性》裡面提到一段很貼切的形容「追求多巴胺的一條規則:建議每個人致力獲得需要付出努力的獎勵。」
多巴胺常被誤解為「快樂分子」,但實際上它是驅動我們追求目標的動機分子。當我們追求目標時,多巴胺會上升;但當我們達成目標時,多巴胺反而會下降。真正的滿足感來自血清素、催產素和內啡肽等其他神經傳遞物質。
當我們習慣於獲得不需要努力的快速獎勵,像是滑社群媒體、吃速食和衝動購物時,大腦的獎勵系統會受到干擾,多巴胺的基準會改變。
當大腦習慣輕鬆獲得的多巴胺後,就需要更多的刺激,才會讓人能感到有動力去做一件事,這會降低我們對需要努力的活動(運動、長期目標、創作等)的動機。
為什麼這麼強調要付出努力來獲得獎勵?簡單來說透過從是需要努力獲得多巴胺的活動,可以讓人以更持久的方式提升多巴胺,而且不會像即時滿足那種「雲霄飛車式」的多巴胺波動。
舉例來說:運動、創作、學習新事物和專注工作等都算是需要努力才能獲得獎勵的活動,甚至冷水浸泡可以讓多巴胺提升 250%,而且持續三小時不會立即下降。
對我來說,過去的獎勵改變了幾次,有時外在,有時內在。一剛開始多少都會因為數字而感到開心,久了之後會發現隨著高低變化,而心情上有變化,這件事不太值得。
如果寫作或創作的獎勵,有個北極星指標那會是什麼?後來我發現「盡可能在每期中學到新事物」是個有點難度,但可以做到而且也相對可以掌控的目標。
長期而言是可以累積,也能產生複利的。而且寫作有趣的地方在於,當你把這些想法寫下來、重新組織時,會有種喔,原來我會這樣想的意外驚喜。久而久之,會出現某種的智慧湧現,可以發現不同領域的共通點,然後把想法都串在一起。
前特斯拉 AI 總監 Andrej Karpathy
付費內容接續提到:
如何維持內在動機:致力獲得需要付出努力的獎勵🔒
如何保持好奇心:fire together, wire together🔒
靈感總有天會溜走,那就現在好好善用它吧🔒
注意力決定了品味🔒
結語:跨越恐懼🔒
想知道更多,歡迎現在以 1880 元訂閱《VK科技閱讀時間》,一個月可以收到 4 篇文章,也能解鎖過往內容,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科技產業故事!
《VK科技閱讀時間》也有 Podcast喔!今天就把 Podcast、YouTube 追蹤起來,我們週三中午更新最新一集!